▲幸福的夫妻俩
从 南 锣 鼓 巷 南 口 向 北走,西边的第三条胡同就是雨儿胡同,走到胡同中间,就能看到14号院古朴的红色大门上,一副久经风霜的对联昭示着岁月的悠久:德义渊宏,履禄绥厚。里面住着的,其中就有杨占岭、冀红一家。
走进院子,五颜六色的太阳花竞相开放,石榴树旁鱼缸里的金鱼正在自由嬉戏,紫色的蕾丝金露花正在盛开,散发出淡淡的奶油味儿,北房窗户前的彩色朝天椒已是果实累累。在屋前绿油油的葫芦架下,男主人杨占岭喜欢在此做他拿手的炸酱面,而女主人冀红则是经常一脸和气地配合着爱人的节奏,你一句我一句地搭着话儿……小院里的幸福生活就在平凡的日子里流淌。
老胡同里的新生活
雨儿胡同曾经是老北京的杂院区。2019年,在“我家街巷最好看”推选活动中,这条“瘦了身”的胡同被评为“北京十大最美街巷”之一。
冀红感慨地说:“习总书记来过我们雨儿胡同,去的是29号院和30号院。我们经常心里想着,什么时候总书记再来看看我们的新变化,我们每个院里的日子如今都这么好。”
“说实话,早些年我老想着离开这儿,但现在我对这里的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都十分热爱。”冀红坦言。如今,以杨占岭家为代表的雨儿胡同,成了承载北京传统胡同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。这一切改变得益于城市的改造工程,也得益于冀红一家积极配合申请式腾退改造,从而给居民们带来更多生活与出行的方便和好处。
从前的雨儿胡同院内私搭乱建普遍,历史风貌破坏严重。而最让居民们闹心的是,居住条件较差,环境秩序混乱,出行不便。
“几年前,院子里都是搭建的小砖房,进来也就是从胡同又进了小胡同。”冀红站在宽敞的院子里说:“现在多敞亮,抬头是蓝天白云,院子里抻根铁丝,阳光明媚的日子,晒晒被子,晾晾衣服,舒适又方便。”特别是小外孙女一来,在院墙边的向日葵下嬉戏,一家人乐乐呵呵别提有多美。
春天,香椿树发芽,杨占岭会和爱人把过道里那棵老香椿树上的香椿芽摘了,送给胡同里的街坊四邻。秋天,石榴树上的石榴熟了,也是这样做。
2015年9月,东城区启动帽儿、雨儿等几条胡同修缮整治试点项目,项目采用自愿申请式腾退方式,是定向安置、货币补偿、平移置换还是留住修缮,居民自个儿做主,而不再是以往征收拆迁的旧思路。通过“申请式腾退”,外迁改善一部分居民,同时腾出空间,降低人口密度,改善留住居民的生活,几年间,胡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杨占岭是院里第一户自发拆自建房的。他指着前院房前一块空地说:“以前这儿都是住户,现在有的搬走了,有的拆了自建房,大家都自觉,院子才能这样豁亮。”不管是搬走的还是留下的,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提升。
低碳生活树家风
雨儿胡同生活居住环境极大改善了,胡同的文明创建工作也没落下,杨占岭及家人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。社区工作人员提起冀红夫妇,称赞有加:热心公益事业,特别有奉献精神。
在大家眼里,杨占岭义务疏通下水道,主动打扫院落,关心独居老人,是社区的热心人。他也是最美志愿者,宣传垃圾分类、志愿服务冬奥会等。无论谁家遇到困难,他都会热心帮助,大家都夸这个邻居真是好。
“他们夫妻俩一直都这么热心,邻居家的事都当成自己的事。”社区工作人员说。他们全家传递正能量,乐于助人、热心公益的优良家风,也带动了整个街道积极向善的社会氛围。
在雨儿胡同30号院朱红色的大门上,“雨儿人家”四个字格外醒目,这是一座利用腾退房屋改建而成的“共生院”。在这里,杨占岭和街坊邻居相聚在一起吃饺子、议事协商、分享读书体会……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里开展,热闹非凡。黑板上,写着一周活动计划,有“变废为宝”系列活动,有“我与南锣的不解情缘”征稿活动,还有青少年线上成语通关挑战赛等。
杨占岭还是街道共生共建金点子项目带头人,创办的社区便民工具箱,为大家提供了不少便利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在“雨儿30号”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“同心战‘疫’”专区,为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。在院里廊架上,挂着居民为助力战“疫”而创作的书法、绘画、诗歌等作品。
通过“共生院”不但留住了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形态、胡同肌理,更保留住了杨占岭等老北京人的乡愁,也为丰富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平台。
冀红夫妇还和“爱满福祥助老志愿服务队”的伙伴们一起,为社区老年人服务,还组织了“老街坊胡同导览队”,向游客们义务讲述南锣鼓巷的故事。在做公益和志愿者方面,无论是积极参与垃圾分类,还是社区助老助残服务,他们夫妇可谓是比翼齐飞。
“不管大事小事难事,尽力尽善尽美”是冀红一家的家训。平日里,夫妻俩还积极参加治安值守。从2020年疫情开始,多次主动参加卡口、方舱服务、献血、捐款。在他们的影响下,在地铁公司上班的女儿女婿也都积极上进,勇于奉献,女儿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。
“现在的环境越来越好,每到春天,我都喜欢邀请战友们来京聚会,游览胡同,看看玉河边上盛开的樱花……”冀红说。(耿兴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