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电话、发信息、刷视频……手机、电脑是成年人的工具,如今似乎成为了陪伴孩子成长的“亲密伙伴”。近日,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在《美国医学会杂志》网络开放版上,发表了首个全国性儿童接触电子屏幕的调查报告,结果显示,我国幼儿过度接触电子屏幕的现象较严重。如何管住孩子爱看电子屏幕的“毛病”?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主任花静为大家支招。
小胖墩、独生子女更爱看屏幕
上述研究对12万名3~5岁儿童屏幕暴露时间进行了调查。家长根据孩子过去一年看电视或使用智能手机、电脑、平板电脑的时间填写问卷。研究人员分析数据后发现,67.1%的孩子每天暴露在屏幕上的时间超过1小时,28.9%每天电子屏幕暴露时间超过2小时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定义,每天接触屏幕的时间超过1小时即视为过度屏幕暴露。
研究还指出,过度接触屏幕与孩子的性别、年龄、体重指数、母亲的生育年龄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、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单亲状态有关。花静表示,这些因素会从学习、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影响幼儿接触屏幕的时间。比如,独生子女家庭中,很多孩子没有兄弟姐妹能够互动游戏,便会将注意力转向电子设备。对于单亲家庭,父亲或母亲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时,会习惯性地用手机、电视等电子屏幕“打发”孩子。调查显示,BMI在18以上的孩子更易过度接触屏幕,潜在原因可能是,较胖的孩子不爱运动,更喜欢“宅”家玩游戏、看电视等;易被电子屏幕吸引的孩子,会慢慢减少外出活动,久坐时间增加,体重就会在不经意间增长。
不利身心发育
“越早地过度接触屏幕,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越大。”花静说,长期接触屏幕会对孩子产生持续性的改变,即使现在不看了,危害也会延续一段时间。具体而言,过度接触屏幕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以下问题。
视力差。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,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近视,但会增加患病的可能,主要与近距离用眼、缺乏户外活动有关。
睡不好。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,影响孩子睡眠。美国 《心理科学》 杂志曾刊登研究指出,睡前玩手机、电脑或看电视超过1 小时的儿童,不仅睡眠时间会缩短,睡眠质量也会下降。2020年《睡眠医学》杂志也曾报道,屏幕暴露时间延长会导致学龄前儿童上床时间晚,睡眠持续的时间也会减少。
认知差。认知发展从一出生便开始了,花静表示,婴幼儿阶段,尤其是3岁以内,是大脑发育最快速的时期,对外界环境刺激更加敏感。花静说:“很多研究都已显示,长期暴露于电子屏幕会影响幼儿的智力、学习能力、注意力、语言功能等。”
长不高。孩子的身高,三成取决于运动、睡眠等后天因素。长期看屏幕会让孩子形成晚睡的习惯,而夜晚正是儿童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时段,睡眠质量变差可能对孩子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。花静补充说,他们团队的前期研究发现,运动量较少的儿童,身体协调能力也较差,导致大运动类活动减少,也有可能对生长发育造成间接影响。
社交少。离不开手机的孩子,会减少与玩伴交流互动的时间,沉浸在“自己的小世界”中,不爱和同龄人一起玩耍、运动。日本一项研究显示,1岁时电子暴露增加,可导致3岁时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升高。
科学接触电子屏幕
生活中,不少场合都能看到埋头看手机、平板电脑的孩子,甚至有两三岁的幼儿也看得津津有味。有些父母将电子产品当成哄娃“神器”,一旦形成习惯,孩子做什么都离不开电子屏幕。不给孩子看电子屏幕真的很难吗?“出现这些情况,大多是家长的养育方式出现了问题。”花静说,父母要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,用正确的方式带好孩子。建议做到以下四点,让孩子科学、合理地接触电子屏幕,保证身心健康成长。
严格控制时长。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《为了健康成长,儿童需要少坐多玩》报告就曾指出,2岁以下幼儿不应接触任何电子屏幕,2~5岁孩子每天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。
选择高质量节目。2 岁以上孩子,可以开始观看适宜年龄段的益智类节目,如动画故事绘本、含有教育元素的影视作品、简单易懂的歌曲视频等。但要注意,益智类节目并不是看得越多越有利于大脑发育。花静表示,为了效果而延长观看时间,也是一种过度接触屏幕。
尽量只在白天看。花静建议,应根据孩子的作息,选择观看时间,一般以晚餐为界。例如,孩子6点吃完晚餐,9点睡觉,那么晚餐后到入睡前的这 3 小时,应避免接触电子屏幕。 (田雨汀)